當前位置:陽光遊戲站 >

單機圖文攻略

> 《真三國無雙6 with 猛將傳》張遼與高順-高富帥與吊絲的鬥爭

《真三國無雙6 with 猛將傳》張遼與高順-高富帥與吊絲的鬥爭

今天突發奇想,決定寫寫高順,也對比一下高順與張遼這兩員呂布麾下的猛將。

《真三國無雙6 with 猛將傳》張遼與高順-高富帥與吊絲的鬥爭

以下以《三國演義》為準,正史材料多來自《英雄記》。為什麼以演義為準呢,是因為正史裏呂布被殺之前張遼這個名字根本沒出現過。《三國志》張遼傳也基本上是從投降曹操之後開始寫的。

以下截止到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曹操收張遼為止。

一、論為將資格,高順排位靠前。

“高順、張遼、臧霸、侯成巡海打糧未回。”(高順排第一個)

“布曰:‘吾用火攻,可破伏兵。’乃留陳宮、高順守城。”(此處似暗示高順排位僅次於陳宮)

“且説袁術……使夾攻劉備。布喜,令高順領兵五萬襲玄德之後。”(考慮到呂布自己兵力在十萬左右,這裏可説是委以重任。)

“高順引張遼擊關公寨,……關、張兩軍皆潰。”(這個“引”字應意為“率領”。)

“留高順、張遼守小沛。”(一般是排名靠前的為主將,排名靠後的為副將)

“(袁術軍)第一路大將張勛居中,第二路上將橋蕤居左,第三路上將陳紀居右,第四路副將雷薄居左,第五路副將陳 蘭居右……(呂布軍)布乃分兵五路,高順引一軍進小沛,敵橋蕤;陳宮引一軍進沂都,敵陳紀;張遼、臧霸引一軍出琅琊,敵雷薄;宋憲、魏續引一軍出碣石,敵陳蘭;呂布自引一軍出大道,敵張勛。”(這裏很清楚了,呂布自戰敵軍大將,高順、陳宮各戰一個敵軍上將,張遼、臧霸兩人戰個副將,宋憲、魏續兩人戰一個副將。)

後面的例子還很多。不難看出,呂布軍的結構:呂布為主帥,下來依次是陳宮、高順,然後是張遼、臧霸、宋憲、魏續、侯成、郝萌、曹性、成廉等為一級,並稱為八健將。

但是,到了演義的第十九回,有兩處張遼和高順的順序突然變了。

“布命張遼、高順:‘引三千軍馬……卻使你兩個送去。’” “布當先出城,張遼、高順跟着。”

這裏演義未説明原因,如果參考《英雄記》的説法,這時呂布已經開始疏遠高順並奪高順兵權了,可能高順的排名降低了。當然,不好將演義和《三國志》、《英雄記》放在一起討論,這裏僅僅是做個旁註。

二、論武藝和打仗,兩人應當不相伯仲。

看看高順的表現:

“高順方引軍到,殺將入來。曹操自引軍馬來迎,正逢高順,三軍混戰、將及天明,正西鼓聲大震,人報呂布自引救軍來了。操棄寨而走。”

這是第一次與曹操作戰,打得曹操大敗,當然這不全是高順的功勞。

“韋趕到吊橋邊,高順亦攔擋不住,都退入城中去了。”

這是高順和典韋作戰。但是這裏高順是詐敗,要引曹操進濮陽(“操若來,誘之入城,四門放火,外設伏兵”),因此不能説明什麼。

“操急走南門,高順、侯成攔住。典韋怒目咬牙,衝殺出去。高順、侯成倒走出城。”

這裏應該是真的打不過典韋。當然,濮陽城的典韋是無敵狀態的。

“夏侯惇引軍前進,正與高順軍相遇,便挺槍出馬搦戰。離順迎敵。兩馬相交,戰有四五十合,高順抵敵不住,敗下陣來。惇縱馬追趕,順繞陣而走。惇不捨,亦繞陣追之。陣上曹性看見,暗地拈弓搭箭,覷得親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

這是説和夏侯惇戰四五十合而敗。當時是夏侯惇的巔峯狀態。

“……當先一將乃是張飛。高順出馬迎敵,不能取勝。布親自接戰。”

高順跟張飛也能打一些個回合然後並不是戰敗,未分勝敗之前呂布就接戰了。

“高順從背後趕來,麾軍齊上,曹兵大敗。夏侯淵救護其兄而走。呂虔、李典將敗軍退去濟北下寨。高順得勝,引軍回擊玄德。”

這是大敗夏侯兄弟。

“高順引張遼擊關公寨,……關、張兩軍皆潰。”

這是打敗關羽。

《英雄記》作為旁註:“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這裏説的很清楚,高順為將者水平還是很高的。(順便説一下,《三國殺》裏高順的技能【禁酒】和【陷陣】皆來自於此。)

張遼之前的表現卻乏善可陳,不如高順。雖然關羽曾説“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但並無力證。濮陽城中面對暴走典韋時,張遼也一樣毫無作為。統軍作戰能力上面,張遼至此毫無亮點。當然,張遼的輝煌是投降曹操之後。

三、論忠義,高順更勝一籌

我們來對比一下攻打劉備時高順和張遼的表現,兩者發生在幾乎同一時間。

“高順軍至,玄德在敵樓上問曰:‘吾與奉先無隙,何故引兵至此?’順曰:‘你結連曹操,欲害吾主,今事已露,何不就縛!’言訖,便麾軍攻城。”

“次日,張遼引兵攻打西門。雲長在城上謂之曰:‘公儀表非俗,何故失身於賊?’張遼低頭不語。雲長知此人有忠義之氣,更不以惡言相加,亦不出戰。遼引兵退至東門,張飛便出迎戰。早有人報知關公。關公急來東門看時,只見張飛方出城,張遼軍已退。飛欲追趕,關公急召入城。飛曰:‘彼懼而退,何不追之。’關公曰:‘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因我以正言感之,頗有自悔之心,故不與我等戰耳。’飛乃悟,只令士卒堅守城門,更不出戰。”

這一段可以看出幾個關鍵點:

1)張遼的忠義是有問題的,別人罵他的主是賊,他不反駁,反而羞愧而走,不戰即退,真是豈有此理。反觀高順的回答有理有據(此前恰恰劉備暗通曹操的信件被陳宮逮住)。關羽看到張遼不反駁,就“知此人有忠義之氣”,並不合理。

2)張遼的行動在此為日後關公出言相救埋下伏筆。

3)張遼儀表堂堂,乃是一高富帥。這是小説裏任何主角光環類角色獲救的關鍵。(反觀高順,沒有外貌描寫,三國演義中除了一次叫罵之外沒有台詞,活脱脱的吊絲。順帶一提,《三國殺》裏,高順戴一劊子手面具,是反派形象。)

4)關羽説“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乃是套話,用以穩住張飛。他明明是第一次見張遼,也沒交過手,只是看人家外表帥氣,生了愛才之心(用現在流行的話説,有基情),根本不知對方武藝如何。張遼的名氣也沒大到能讓關羽知道他武藝有多高。

看看高順被俘後的表現:

“須臾,眾擁高順至。操問曰:‘汝有何言?’順不答。操怒命斬之。”

看張遼表現:

“遼曰:‘可惜當日火不大,不曾燒死你這國賊!’操大怒曰:‘敗將安敢辱吾!’拔劍在手,親自來殺張遼。”

演義這裏讓人感覺兩人在忠義的方面上表現基本上是同一水平的。而什麼使曹操斬了高順而收了張遼呢?無非幾個原因:

1)張遼認識關羽,有關羽保舉。

2)張遼外型俊朗。

3)歷史上張遼主動請降(而不是演義所説被俘),演義不能忤逆正史,因此這裏出現了矛盾(張遼先是慚愧居於呂布之下,又是在最後表現得很忠義)。

有人説,高順之所以死是因為劉關張都被他打敗過,因此沒人替他説話。這是有可能的。

其實我們仔細看看呂布手下的八健將就會發現,成廉被樂進射死,郝萌被張飛活捉後斬首,曹性被夏侯惇剛烈至死,這三人是死了(正史中,郝萌謀反呂布被高順殺死)。沒死的,張遼、臧霸、宋憲、魏續、侯成全投降了。而三大主將,呂布、陳宮、高順則是都被斬首。

可見,與其説高順與張遼的殺與降是曹操對兩人賞識程度的區別,不如説是兩人級別的區別。用現代的標準來看,呂布、陳宮和高順是戰犯級別、張遼是士兵級別。千萬不要誤以為張遼是因為忠義才被放生的!

讓我們總結一下張遼與高順倳件給我們的啟示:

1)張遼是高富帥,高順是吊絲,所以張遼生,高順死。

2)張遼上面有人説話,高順無人説話,所以張遼生,高順死。

3)張遼早就歸降之心,而高順忠義,所以張遼生,高順死。

4)張遼靈活,高順剛直,所以張遼生,高順死。

5)在錯誤的陣營裏爬得越高,當失敗來臨時摔得越慘,所以張遼生,高順死。

四、與張遼無關,我來評價一下正史郝萌倳件。

我很喜歡《英雄記》對高順的記載:深夜,下邳郝萌謀反,突襲呂布官邸。呂布不知是誰反,連衣服都沒穿好就帶着妻子兒女跑到高順的營裏。高順説:將軍懷疑誰?呂布説:聽起來像是河內人口音。高順説:是郝萌。出擊斬殺郝萌。

這個故事説明呂布最信任的人就是高順,慌亂中也知道謀反者必然不是高順。當然,即使這樣,郝萌反了之後,呂布也漸漸疏遠了高順,奪了他的指揮權,雖然打仗的時候還是讓高順統兵。(“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及當攻戰,故令順將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這並不合常理,按説發生了郝萌倳件後,呂布應當更信任高順才對。

其實,這個一點也不難理解,因為呂布之前征戰多年,勝多敗少。呂布殺董卓,抗郭李、破曹操,襲劉備、轅門射戟,雖然和劉備一樣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穩固勢力,但卻名聲極大,是屬於事業的上升期。這一段時間的呂布和劉備是很像的(劉備也是三姓家奴一樣到處投奔),軍事實力不高,但名望好,個人魅力十足。任何人在事業的上升期,總是很容易接受逆耳的忠言,很容易容忍冒犯自己的忠義之士,也容易愛才惜才,這些才,就是高順和陳宮。

隨着呂布和曹操之間對局的深入,劉備左右亂跳的攪局,呂布的軍事發展止步不前,而呂布本人無曹操、劉備之才的缺點也慢慢顯現了出來。這一段時間,是呂布事業的瓶頸期。可惜,呂布的才華不足以度過他瓶頸期,而他的敵人卻是曹操和劉備這兩個千年難遇的強者。因此,隨着戰局的膠着,郝萌的叛變,呂布對自己的事業漸漸心灰意冷,也就不再聽忠良之言,對陳宮、高順不再百依百順,反而任用親戚,沉迷於妻子的温柔鄉中,最終自取其敗。這些故事大家看演義或《英雄記》的話,想必都很熟悉了。

請看高順的諫言:“將軍躬殺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顧盼,遠近自然畏服,不宜輕自出軍;如或不捷,損名非小。”“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這些諫言,是一個處於勝利的喜悦中的人很容易聽得進去的,而處於失敗或焦慮狀態的人是很難聽得進去的。劉備之所以為三國英雄之首,就在於他無論失敗多少次,無論處於什麼樣的谷底,還能保持他黃圖霸業的鬥志。

這一定律不僅僅適用於呂布,也適用於袁紹、孫權、曹操、劉備,只是每個人的界限不一樣。袁紹殺田豐大家一定記得,田豐在獄中説:袁公得勝我可活,袁公戰敗我必死就是這個道理。孫權在有意圖謀霸業的時候任人唯賢,而偏安一隅後連陸遜的話都聽不進去。曹操和劉備的晚期,當事業難以再建尺寸之功,也變得難以聽進真正的忠言。這也是為什麼孫權本人比孫策要賢明得多,但孫權和手下還總是有些衝突,而孫策和所有部下的關係都非常好:孫策的一生地盤不斷擴大,是處於事業的上升期,而孫權的一生都是在守江東,處於事業的平穩期。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創業容易守業難。”所以,雖然孫策之死讓大家感到非常惋惜,但如果真的據守江東,我相信他不了孫權那麼好,説不定沒幾年就敗了。因此,“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這絕非一句空話,而是孫策的知人、知事之明。

在現代,無論是經營企業,還是涉足官場、學術,這一定律也是屢屢應驗。當一個官員、商人或科學家的事業在上升時,他往往禮賢下士、待人寬厚。而等他事業到達高峯,停滯不前時,就會傾向於趨利避害、剛愎自用。

這個郝萌謀反的故事中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曹性是郝萌部將,在郝萌謀反時他攻郝萌,擊傷對方,因此是立了大功。等呂布問及誰參與謀反時,曹性供出了陳宮,陳宮坐立不安。(“布問性,言‘萌受袁術謀。’‘謀者悉誰?’性言‘陳宮同謀。’時宮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覺之。布以宮大將,不問也。”)

這一場景是令人感到非常奇怪的:

陳宮究竟是否參與了謀反?從我們的常識來看,陳宮應當是沒有參與謀反,因為陳宮沒有任何反呂布的理由,以陳宮的智力,雖然他支持呂布與袁術聯合,但決不可能勾結袁術去殺呂布,因為呂布只要一死,陳宮應該可以看出以袁術的能耐根本無法與曹操抗衡。

那麼陳宮如若沒有謀反,曹性構陷他時,為何不辯解,反而坐立不安?曹性以一叛將之身,自身難保,此時構陷陳宮,於他何利?

第三個問題是,呂布以陳宮為大將,所以不責問陳宮,這到底是呂布待人寬厚,還是另有原因?後來呂布漸漸不信任陳宮,疏遠高順,是否以這個事情大有關係?

我只是説説我的理解:我不知道陳宮究竟是否謀反。無論陳宮是否真有反意,呂布是一個性情中人,他心中多半是信了曹性的話。但他生性温和,不好殺戮

可能有些人要質疑我了。“布謂靈等曰:‘玄德,布弟也。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鬥,但喜解鬥耳。’”相信大家第一次從演義或電視劇裏看到這些話的時候都覺得呂布是在裝比、扯淡。但事實上,這些話很可能是呂布的真實想法。雖然我們可能會被演義誤導覺得呂布是個攻擊性很強的人物,但是仔細想想,呂布的一生其實偏好安逸,他的每次出戰,不是從了陳宮的計策,就是被敵人所侵犯,他沒有自己主動出擊過。每次朝廷對他有所封賞,他都十分高興,覺得“好日子要來了”(如果真的是要爭天下的話,朝廷封賞毫無意義)。最後,還祈求曹操放其生路。總之,儘管武藝天下無雙,呂布卻有一個並不好鬥的性格,和張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人相遇,每次都是張飛挑釁)。

呂布生性温和,所以不僅沒有殺陳宮,連計較都毫不計較。但是他畢竟不是曹操那樣的曠世奇才,他嘴上説不計較,心裏還是有點難受,因此後來和陳宮漸行漸遠。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產生一種曾似相識的感覺。沒錯,這種態度,就如同是情侶之間的感情。一方懷疑另一方有背叛行為,但由於很愛對方,決定不追究其責任。然而,在日後的相處中,卻發現這個間隙已經埋下,時時令人煩惱。呂布是個普通人,也是三國正史裏唯一一個在兒女情長方面有很多描寫的人。因此,他有這種普通人的情感是最合理不過的了。

説到普通人處理這個感情,其實一旦有這種懷疑,不如將之説破,雙方大吵一架,好過故作大度,心中埋着個石頭。

作為旁徵,呂布的妻子説:“將軍自出斷曹公糧道是也。宮、順素不和,將軍一出,宮、順必不同心共城守也,如有蹉跌,將軍當於何自立乎?”(《英雄記》)這裏的宮、順不合應該不是虛言,不然一屆婦人也不會知道,而且呂布也不會聽信。那麼宮、順為何不合,沒有記載,有人猜測是在郝萌倳件後,忠於呂布的高順也懷疑陳宮謀反,因此反感陳宮。

下面我們總結一下,郝萌倳件之後,高順的忠誠是勿庸置疑的,而呂布最信任高順,知道他忠誠,也是有記載。但是,郝萌倳件還是深深的給呂布軍的三大頭目埋下了不信任的種子,使得三人之間,呂布疏遠高順;宮、順不合;呂布不再聽信陳宮。可以説,郝萌雖死,卻瓦解了呂布的整個陣營。

五、呂布、陳宮、高順、張遼被俘之後的表現

三國演義裏的呂布、陳宮、高順、張遼四個人被俘之後的表現是非常有意思的,各不相同。可以看成是各個人羣的一個縮影。

呂布是百般辯解,祈求投降而不得。他雖然高傲自矜,但心中即無野心,也無惡意,因此指望曹操、劉備救他。他是普通人的性格,既不是特別善良、聰明、重義,也不是特別可惡、蠢笨、薄情。可惜生了絕世武藝,又名震天下,在那個時代,平凡的性格註定是沒有生路的。呂布的表現,可稱是凡人。

陳宮是慷慨陳詞,慨然赴死。儘管他也罵曹操,但其對話有理有力有節,不失一代國士之風(陳宮的這段對答頗有風範,非常值得一讀)。陳宮的歷史評價是“剛直烈壯”。曹操賞識其才,但也知其人難以再用。陳宮的表現,可説是一代名士之風。

(這裏,演義和《英雄記》記載基本相同,但《英雄記》的文筆好的多,我摘錄如下:

太祖謂宮曰:“公台,卿平常自謂智計有餘,今竟何如?”宮顧指布曰:“但坐此人不從宮言,以至於此。若其見從,亦未必為禽也。”太祖笑曰:“今日之事當云何?”宮曰:“為臣不忠,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宮曰:“宮聞將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宮曰:“宮聞將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太祖未復言。宮曰:“請出就戮,以明軍法。”遂趨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宮不還顧。宮死後,太祖待其家皆厚如初。)

張遼先是罵呂布貪生怕死,然後痛罵曹操,奠定了自己勇烈過人的形象,但曹操好言相待後,旋即投降,算是懂得變通,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做法。由於曹操確實比起呂布是一代名主,因此張遼這一做法也是無可厚非。用現在的説法就是“丞相的光芒亮瞎了我的狗眼”。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張遼的表現,可説是良將之風。

最後,高順不發一言,直接赴死。這是真的武人的風格。此時,雖未多着筆墨,但一句“順不答。操怒命斬之”便知高順是為保存氣節故意不答,而不是由於嚇傻了、哀愁、另有打算等不可能激怒曹操的原因。在熟識兵法的高順眼中,呂布早早已是個死人,但哪怕呂布疏遠他,把他的兵權奪走,只在戰鬥時才還給他,他也毫無怨言(“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及當攻戰,故令順將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最後為呂布慷慨赴死,連一句話都不辯解。這是真的忠義之將。高順的表現,可稱是一代義士之風。

高順一定是崇拜呂布的,因為呂布實在太過耀眼,簡直是男人的偶像,作為高順這樣的完美軍人,很難不欣賞呂布。而呂布的弱點又那麼明顯,以至於高順屢屢進諫,最終失寵也毫無怨言。

呂布是一介凡人,陳宮是一代名士,張遼是一代良將,高順是一代義士。此四人或祈命不得,或怒罵而斬,或怒罵而降,或無言而斬,各詮釋了各自的角色。有時候,你的歷史評價並不取決與你的能力(無疑,呂布的能力是極為突出的),而取決於你的性格。

每每看到高順無言而死的情景,我心中就會被這位名氣並不大的忠義武人所感動。我很感謝羅貫中的安排,讓高順最先被押解上來,也最先斬首。他不必看着自己所崇拜的呂布搖尾乞憐、醜態百出、難逃一死,不必看着自己所瞧不起的陳宮慷慨陳詞、不卑不亢、英勇就義,最後也不必看到多年的好友張遼先是辱罵舊主,又惺惺作態,最後投降仇敵。在他臨死前,他至少是滿意的,作為一個武人,他為呂布盡了可盡的一切努力。他恐怕沒有其他念想,只想和戰友們在最後一同犧牲,因此曹操問起,他根本不做回答。我想,他沒看到後面三人的表現,應該是一種幸運,至少呂布和張遼在他心中的形象,到最後還是完整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gyxz.com/twdj/3gg2k.html